上海:借助信息技术持续**专业检测,落实《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》

作者:admin 发布日期: 2021-03-19 二维码分享

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3月18日讯(记者 林焕新 高众)“《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》为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把准了方向、明确了定位、突出了重点、找到了路径。”在今天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。

“上海的义务教育评价改革将以此次《评价指南》发布为契机,抓紧对标对表,对本市已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再研究、再深化、再完善,不断巩固创新,努力形成上海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。”贾炜介绍,上海自2011年推出“绿色指标”以来,2018年又推出“绿色指标”升级版,已构建了“检测依靠技术、结论源自证据、分析产生转变”的行动模式。“上海将持续发挥‘绿色指标’的诊断功能: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,形成‘综合评价—问题认定—原因分析—教育决策—行动落实’的良性循环机制;推动教研方式的转变,从基于经验转向注重证据,建立起实证导向的教研机制;推动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,构建‘教学—监测—分析—改进’的教学内部循环,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。”贾炜说。

“要推进区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,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;强化学校办学质量评价,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;开展学生发展质量评价,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。分学段有重点地开展学生评价。小学阶段对照《评价指南》修订完善《小学生成长记录册》;初中阶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;将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考查结果相结合。”贾炜说。

影响《评价指南》落实好的关键因素有哪些?

对此,贾炜也作出回应:“一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培训质量。只有校长和教师队伍的评价理念、专业素养提升了,才能切实促进我们评价观的改变、评价方式的改变,也才能起到发展高质量教育的目标。二是在培训过程中,更要突出把校长、教师的课程、领导力和执行力作为推进《评价指南》的重要抓手之一。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,是推进评价改革的有效手段。三是为了使评价过程不增加区域、学校、教师和学生过重的负担,就要积极探索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。借助信息技术这样的手段,来加强日常评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,并将整个评价的过程融入日常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,学生、教师的成长过程,这样才能使评价常态化、持续化。”

在教育部3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介绍有关情况。单艺伟 摄

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

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923号